-業主質疑:手機號、樓牌號、戶型面積緣何全被泄
-業內揭秘:有些裝修公司專門設“資源”部買信息
今年6月份剛買的房子,不到兩個月,裝修公司的電話就開始狂轟濫炸。連日來,部分小區的部分業主正在經歷這種電話騷擾。令業主們感到震驚的是,某些裝修公司不但知道業主的聯系方式,而且連業主的樓牌號和戶型面積都掌握。
裝修公司到底是如何掌握這些私人信息的?我們的生活還曾遇到哪些信息被泄露的情況,我們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,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。
事件
一天接了十家裝修公司的電話
凡是陌生號碼,老張現在一律不接。“我怕再接到裝修公司的電話,他們都是換著號碼給你打,讓你分不清‘敵友’。”
約兩個月前,老張在某小區購買了一套房子。交了首付后,拿到了購房合同。大約是從7月中旬開始,裝修公司的電話就開始陸續打進來。其電話內容大同小異,無非就是邀請老張去參加公司舉辦的活動,包括參觀樣板房,聽設計師講一些案例,現場還有抽獎贈禮品等環節。其核心最終是裝修有優惠,希望參觀的業主能提前交一部分訂金。
剛開始老張能忍,重復的話聽時間長了,讓他感覺到憤怒。“他們不分時間,不分地點。你開著車來電話,你中午休息來電話,晚上10點多了還是這種電話。”有業主在群中說,自己一天最多能接十幾個裝修公司的電話。
更讓大家感到震驚的是,對方一開口知道自己姓什么,知道樓牌號,而且還知道業主們的戶型面積。這讓業主在裝修公司面前,有一種“被牽著鼻子走”的感覺,不少被電話騷擾業主的憤怒,也是基于此。
業主們互相綜合統計了一下,大約有十家裝修公司打過電話,而業主們感覺這些公司知名度并不高。
“我覺得他們純粹是在自毀品牌,對這種行為形成的心理反感,讓我們絕對不會選擇這些公司進行裝修。”業主劉先生說。據記者了解,已有業主針對這種情況,向公安機關報案。
9月1日上午,記者就部分業主個人信息泄露一事,致電該樓盤售樓處。一位售樓人員證實,確實是有一部分業主的個人信息泄露了,不過像樓牌號與戶型面積之類的信息泄露,應該還不至于。對方說,現在公安機關已經介入,公司內部很重視,也正在嚴查此事。
揭秘
渠道多種信息價位不一
裝修公司是怎么得到業主們的個人信息的。記者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。根據業主們提供的聯系方式,記者隨意撥通了一家裝修公司電話。一位工作人員說,業主們的這些信息是公司一些業務員拿到手的,“我們只負責去聯系客戶。至于這些資料是通過什么渠道拿到的,還不清楚。”對方說,現在裝修市場競爭比較激烈,所以公司也想提前簽定一批客戶。
記者在采訪中,聯系到了一位在裝修界做過近十年裝修工作的經營者,他結合自己曾經的經歷,講述了一些內幕。
34歲的趙哲(化名),目前正經營著一家屬于自己的裝修公司。之前他曾在一些公司打工,也有過做業務員并給客戶打電話的這些經歷。
趙哲說,這對于一部分裝修公司來說,不算什么秘密。業主們的信息都是花錢買的,一些裝修公司可能專門有一個部門來負責尋找“資源”。不過你如果沒有關系,就是花錢也未必能買到。
趙哲說,購買這些信息都有一些固定的渠道。比如地產公司的銷售部門,再如做樓盤廣告宣傳的一些公司,再比如一些專門搜集、匯總此類信息的人。這些渠道不同的裝修公司都有不同的選擇。
幾年前趙哲也嘗試在某些樓盤的銷售部門購買此類信息。不過,因為銷售部門里沒有熟人,并沒有成功,因為對方不輕易將這些信息給陌生人的。“有次我的同事倒是托人買了些,那時候好像花了一千多塊錢,買到了四五百名業主的聯系方式,然后就開始打電話。業主們肯定是有煩的,這也理解,因為這些信息不定是被倒了幾手了。”
趙哲透露,業主們的個人信息價位不等。像第一手的資料是最昂貴的,所謂第一手也就是對方手中掌握的這些信息是第一次出售,如果一家裝修公司能夠拿到這些第一手的資料,可以不用擔心同行業者的競爭,以最快的速度先簽訂一批業主。之后這些業主信息伴隨著多家裝修公司的掌握,其成功率也越來越低。趙哲說,幾年前第一手的業主信息一個號就要四五元錢左右。
“很多人都時刻盯著一些樓盤,有的樓盤主體剛封頂就開始打探信息源,如果說等到交鑰匙階段那就算是晚的了。”趙哲說,他當時幾乎每天都會穿梭于各個新建的樓盤,一旦拿到信息后,主要就是邀請這些客戶參加活動,活動中也會有獎品贈送,而且也有一定的優惠讓利,如果客戶能在活動中預交幾千塊錢的裝修定金,那么不出意外,裝修合同就能簽訂了。
“客觀講確實不應該將業主的信息作為一種交易,去騷擾對方,每人都有自主選擇權利。”他說。
延伸
生活中還有哪些信息泄露
購房中的信息泄露,只是個人信息外泄的冰山一角。不少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自己曾遇到信息泄露的事。
業主劉女士介紹說,自己在去年10月份的時候,買了一輛私家車,就在買車之后的半個月里,她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兩三家保險公司的電話,讓她購買汽車保險。“當初買車時需要登記姓名、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。所以有時候讓人感覺真是防不勝防。”
王女士也回憶說,今年3月份自己坐月子期間,每天都會接到一些推銷的電話,包括奶粉、尿不濕、童裝、兒童型的保險、或者是兒童攝影做相冊等等,都是說搞活動有優惠之類。“有時候是感覺挺煩,這邊孩子鬧了剛想哄哄,那邊電話又響了,弄得你手忙腳亂。你不去接電話就老打起來沒完,你設成靜音,對方也許還會改發短信,有一種無從躲避的感覺。”王女士說,也許是自己曾經看過一些嬰幼兒用品店,也許是住院期間信息導致泄露,頭緒太多,根本說不清楚。
相比生活中個人信息的泄露,一些網上的信息被竊取,也是一個方面。商人吳先生介紹說,自己曾經遇到過一次很哭笑不得的事。有一次他接到寄給他個人的一封信件,信件是從福建寄過來的,打開一看里面是自己的裸照,對方以此敲詐讓他匯款15萬過來。“很明顯照片是P過的,頭像是我在出席一次活動時講話的鏡頭,以此移花接木敲詐勒索。”吳先生說,他因為經常出席一些活動,網上有個人的圖片,也有真實姓名,包括通訊地址等等,所以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進行欺詐。
正如吳先生所遇,伴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,網絡信息安全也受到挑戰。記者于網絡中查知,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(CNNIC)發布的第36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中稱,公民個人信息被出賣非法獲利、被不法分子利用,從事電信詐騙等活動事件頻發。《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(2015)》數據顯示,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、垃圾信息、詐騙信息等現象,約4500萬網民近一年遭受的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上。
說法
應加強信用體系建設
面對個人信息的泄露,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?專家介紹說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二十九條明文規定,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,不得泄露、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。經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,確保信息安全,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、丟失。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、丟失的情況時,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。法律明確規定消費者在購買、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,享有姓名權、肖像權、隱私權等個人信息得到保護的權利。另外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(七)》也規定,國家機關或者金融、電信、交通、教育、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,違反國家規定,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,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,情節嚴重的,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處或者單處罰金。
法律保護個人的信息權利,個人在生活中也應該對信息保護問題引起足夠重視,發現信息被泄露應該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,對于懷疑泄露個人信息的商家,也可以到當地的工商執法部門投訴,不縱容這些獲取個人信息的商家或機構。同時,廉莙認為,作為職能部門也要加強對信息泄露的管控,比如加強信用體系建設,完善檔案制度,對于一些獲取了個人信息進行電話推銷或發垃圾短信的商家及單位,及時對其行為進行通報,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信息交易,維護公民的權益。(記者叢俊儒)